The Constitution and human rights

忘记密码

李宇晖:海外华人的“自干五”现象 – 中国数字时代

时间:2015-11-28 22:22 作者: 来源: 本站 浏览: 我要评论 字号:

海外华人的“自干五”现象

李宇晖

 

刚来美国时就发现,留学生论坛上的民族主义不是一般的激进,对宏观问题的主流意见远比大部分国内网站要左得多,倒是和“四月网”之类的极左网站非常 一致。刚开始我也不太理解,总觉得喝过洋墨水的人应该没有那么多民族仇恨才对。但是在美国呆了几年以后,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奥妙。留学生群体(包括在读的和 已经毕业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之处,而其中每一个方面都和民族主义情绪的形成有很强的因果关系。

一、缺少在历练中“去狼奶”的过程

每一个中国孩子基本上都是在民族主义的信息轰炸下长大的:学校的各种仪式、教科书、横店出品的抗日剧、儿童读物中的政治植入、奥运会亚运会 期间的媒体狂欢……这些大家谈得很多,我就不多说了。问题是,为什么国外的一些华人在这方面格外严重?换句话说,为什么很多没有出国的墙内之人反而能在成 年后逐渐摆脱早期的民族主义植入?

据我观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内的年轻人往往在毕业后经历了复杂的社会历练(官二代除外),从而其中一些心智较健全者很快认识到自己的压力 并不来自于外国人,所谓国家利益和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十分可疑。以我个人为例,虽然年轻时也算比较反叛,但是一直到工作以后和各种机构打过交道,才 慢慢体会到政治寻租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巨大摧残,也才发现缺少政治问责的坏处不仅仅是贪污点钱那么简单;而知道这些以后才逼迫自己去看更多材料,以至于进 一步求学。

但是像我这样工作了几年才出国的留学生属于少数,绝大部分是直接考研(如果有钱的话,直接考本科)出国的。他们恐怕一辈子没有经历过中国式 的行政审批,没有自己掏钱看过大病(更别说给孩子看病),因而也就丧失了在生活历练中“去狼奶”的机会。虽然他们不用翻墙,有更好的资讯来源,但是有些东 西,是切身痛苦代替不了的。

 

二、留学的筛选过程

什么样的人容易留学?不好说。但是有两个规律是很明显的。1.理科生比文科生比例大;2.有钱的比没钱的比例大。这两点都有可能导致境外中文舆论的民族主义倾向。

请注意,我在这里没有给理科生贴标签的意思。其实我本科的时候也是理科生。但是从比例上看,理科生阅读人文书籍、思考社会问题的比例确实要 略低一些(我没有收集过数据,当然无从判断其统计显着性,只能是一种感觉)。并不是他们没有能力阅读人文书籍,而多半是没有时间。考托考G然后出国以后再 应付美国研究生魔鬼教育,谁有心思操那份闲心?偶尔想关心点国家大事怎么办?只好混留学生论坛,和其他的理科生讨论,故而获取的有效信息非常有限。

至于家境上的区别(也就是所谓的“阶级性”)就更明显了。在国外见到的农村学生不是没有,但是比例多大可想而知。在一个雨都挡不住的残破校 舍内上小学和初中,没有电脑也没有海量的印刷材料,甚至付不起午餐费用,这种情况下能考上大学已是奇迹,更何况上名校,进而申请出国?所以,你如果去美国 的那些留学生父母经常聚会的公园和他们聊聊,就会发现,他们中体制内的人士居多,甚至经常一起唱红歌。这些家庭的孩子的国家认同感当然会高于平均值,也就 是所谓的屁股决定脑袋。

三、异国生活的失败感

学语言的黄金年龄是20岁之前。凡是本科毕业以后再出国的人,除非有极特殊语言天分,英文想达到挥洒自如的程度,绝非易事。英文好的人有,但还是那句话,比例太小。

当然,语言不好并不代表挣不到钱。即使一些留学生抱怨公司里受老外排挤,多半是一种错觉——人家没事排挤你干嘛?我从没有观察到中国留学生 有任何经济上的挫败感,相反,拿自己和美国“红脖子”相比的时候,优越感倒是不少。所以,留学生的失败感更多是社交上的。比如聚会的时候别人聊天的内容听 不懂也插不上嘴,感觉可想而知。这绝非老外故意排挤,只不过他们和同样母语的人说话更自如罢了。

朋友圈子的狭小还不是最大的问题,一旦涉及到男女关系,负面情绪就会大爆发。不信你去看看留学生论坛上是怎么恶毒攻击那些嫁给外国人的中国 女性,很多词汇简直不堪入目。我并不喜欢从中国文化上解释这些现象,事实上国内舆论早就对跨族婚姻持非常宽容的态度。但是留学生是个很特殊的群体,由于语 言上的不自信,和美国女生约会的男性中国学生实在是非常罕见,我来了这么久还没见到过。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种族歧视云云,其实和这没关系。第二代华人里面 娶本地女性的就很多了(我以前的一个邻居就是)。说到底还是语言能力的问题,两性相处的过程尤其需要表达各种微妙的意思,男方还要承担起讲笑话的功能,语 言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是不可想像的。

这种情况下,单身留学生的终身大事就只能内部解决,但是又要面临两大问题:基数小的问题和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你想,即使生活在母语城市, 面临上百万的异性,一个人要找到合适的伴侣都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如果生活在一个只有几十人,最多百把人的留学生圈子里,择偶的困难有多大?更何况,在这 个小圈子里,男性的数量远远多于女性(理科生多于文科生的间接后果),男性留学生的焦虑感可想而知。所以,他们对外嫁女性的恶语相向也不全是道德或文化原 因,无非是地球上多数动物都有的择偶焦虑而已。

想像一下,一头长期处于择偶焦虑之中的大型哺乳动物,当看到非常有限的潜在配偶群体经常被另一个部落的雄性拐走,他对那个部落会持有什么样 的情绪?这时候,即使他朋友的住宅刚刚被本部落首领强拆了,他恐怕也顾不上义愤。相反,他可能还寄希望本部落首领有朝一日兵强马壮,为自己出一口恶气。

相比之下,国内的男性当然也有非常强烈的择偶焦虑。但是在整个中国这个超大型部落里,被外国人娶走的女性实在是比例太小,简直可以忽略不 计。就算全世界发达国家的适龄男性都加起来才多少人?那么,国内男性的焦虑从何而来呢?他们观测到的对手不是老外,而是那些坐拥三奶四奶的秃顶权贵,是刘 志军、雷政富,是海天盛宴;他们心仪的女性有的早已因为生活所迫而沦落风尘,也有的虽然衣食不愁,但在高房价之下也断不敢嫁给无房户。虽然焦虑同样存在, 但是国内男性在性选择过程中的对手不是外族而是本族,民族主义情绪当然也就缺少强大的动力。

四、外国人奉承下的忘乎所以

一个老外跟一个不太熟悉的中国人聊天的时候会说什么?会批评你政府的政策吗?当然不可能。并不是他们对中国的政策没有一点意见,而是纯粹出 于礼貌。既然对你唯一的了解就是你的国籍,那不奉承你的国家奉承什么呢?他们并不确定你的国家认同感如何,但是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必须假设你认同感很强, 以免出现尴尬。很多人初到国外,可能在政治上并没有明确的观点,但是由于持续地被外国人奉承,不免下意识地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我女儿幼儿园开运动会之前,老师会让每个人写一个和自己有文化渊源的国家(大多数美国小孩都有美国以外的文化渊源)。运动会之前,让每个孩 子举着自己写的这个国家的国旗入场。每个小娃娃举一个不同的国旗,看起来真的非常可爱。老师的原意当然是出于多元主义的好意,尊重每个孩子自己的文化背 景。但是此举对于我这种父母来说,反而会觉得有点尴尬。我自己从小被迫参加各种和政治符号有关的仪式,不想让我的孩子也这样。但是我相信大部分中国孩子的 父母看到孩子举着国旗,恐怕会有不同的反应。他们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代表中国的亲善大使,如果回去以后不在网上狠发两句为国争光的言论,实 在有辱使命……

也就是说,对于老外来说,你的国籍是了解你的“信息捷径”(这是个政治学用语,常用于一些选民借助候选人的种族来投票的现象)。即使你在国内是一个并无强烈国家意识的人,当你出国以后长期面对一些把你和你的国家联系起来谈论的人,不免会强化你的国家意识。

综上所述,海外第一代华人,尤其是留学生群体,相比于国内网民群体有几个显着特点:缺少被公权摧残的经历、人文社科阅读量少、家境相对殷 实、择偶范围窄且被迫与外国人竞争、社交活动少、以及经常被人以国籍来定位等几大特点,那么,“海外自乾五”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不是个道德问题,甚至 也不是个认识能力问题,而多半是生活经历的问题。
国内读者需要注意的是,千万别因为留学生怨气重重,而以为美国或其他国家亏待了他们。谁那么傻历尽千辛万苦跑道一个亏待自己的国家去?

幸福本来是个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不是说你到了哪个国家就自然享有。看到有个英国的研究(抱歉忘了具体出处),找到理想伴侣的人也就占十分 之一左右。但是生活在一个自由安全的国家,至少可以免除其他方面的后顾之忧(看病、食品安全、孩子上学、财产权、生育权等等),因而也就可以更全身心地追 求幸福。何乐而不为?当然,我也看到很多华人,即使没有了后顾之忧,也因为国内养成的习惯忘记了怎么追求幸福,像“虎妈”那样异化为成就感的奴隶。但这是 他们自己的问题,不是他们所在国家的问题。这样的人无论到哪里都很难有幸福感。

总之有经济条件或者有申请奖学金能力的年轻人,别被国外留学生的抱怨吓住了, 如果不出来感受一下太可惜。当然,如果有一天能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同样自由和安全,则连学英语出国的力气都省了。

 

来源:中国数字时代

0

发表评论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评论!